从联名到自建形象IP加持能否成为电子产品消费的

  

  

随着各类盲盒、“联名款”产品的不断爆火破圈,如今的消费电子产品也正在迎来一股“IP热潮”。许多厂商都开始通过与一些爆款IP联名推出定制版,或是直接自建IP形象来寻求破圈机会、进而提升产品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不过,相对于其他生活类产品,消费电子产品往往单价较高,且复购频次较低,用户在购买之前往往有查阅参数对性能进行比较的习惯。那么,有着IP形象的加持,能不能成为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新参数”呢?打破固有形象认知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塑造一个鲜明、强认知性的形象非常重要。“一提到XX,就想到XX”的认知,能够帮助品牌在某个领域收获一批固定用户,甚至从中转化为大批粉丝。不过,这样的做法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固有认知”。久而久之,无论这个品牌再做出任何其他令人惊艳的产品,或者是新开产品线路,也难免会被用户带上“有色眼镜”,这个时候,这种“固有认知”,就成了“刻板印象”,对品牌的新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击。因此,品牌既需要维护好在老用户心中的形象,同时也需要新形象来吸纳更多新用户以及年轻群体。联名、造IP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一方面既不需要改变既往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新的IP还能够突破固有的年龄、用户圈层。甚至一些优秀的IP还能够通过破圈反过来给品牌附能,就像留给了一代人记忆的《海尔兄弟》之于海尔一样。增加产品附加价值除了对于品牌形象的破圈引流外,一款有着IP加持的产品,也无异于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甚至于一些本身处于中低端定位的产品,在IP联名定制的加持下能够显著提升产品的价值并弱化硬件、技术力所带来的定位标签,在产品选购的抉择中成为一个“硬指标”之一。更有IP粉可能会因为对IP的热爱以及中低端产品本身不高的价格而忽略掉使用方面的情况,将有IP加持的消费电子产品也视为“手办”一类,甚至是带动粉丝圈层的二次传播、跟风购买。因此,从某种情况下来看,IP加持、定制化程度俨然已经成为了一项用户决策消费电子产品的一项“新参数”。“新参数”并非“绝对导向”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IP联名加入,可供粉丝选择的产品也正在逐渐变多。而且,由于大多数定制并不“深度”,往往仅仅停留在UI以及外观贴图上,也很难重复吸引粉丝买单。毕竟消费电子产品单价并不便宜,且有使用属性在其中,很难像手办一样一下子展示出很多个来。而且,从消费决策的内驱力来看,IP定制化的加持和真正能够驱动大多数消费者决策的性能参数相比实属算不上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参数,更多还是作为一种“可选项”而存在的。因此,当下的“IP联名定制”的大浪潮下,并不是只参与就够。如何能够做好深度定制、能够真正解读好并发挥出IP所涵盖的文化精神,才真正能够触及粉丝群体的消费内驱要素,进而实现产品与品牌的成功跨界破圈。